|
夹江书画纸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夹江书画纸,历史悠久。夹江手工造纸始于唐,继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康乾时期成为“贡纸”和“文闱卷纸”,抗战时期达到顶峰,年产万吨,产量之多,品种之繁,品质之佳,为全国之冠。 早在唐代,便有关于夹江纸的记录,宋代夹江竹纸发展很快,在明、清时代夹江纸迎来兴盛之期。明代中期,夹江纸已经广泛地用于文化教育、经济贸易,渗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诸多领域。清康乾时期,夹江手工纸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版《县志》具体记录了那时“各区造纸之家”“因解文闱卷纸互相控诉”的事件,当时夹江纸被钦定为“贡纸”,成为宫廷用纸和“文闱卷纸”。 抗日战争时期,夹江成为大后方纸张供应的重要产地,产量居全川产纸县第一位,年产量近万吨。夹江成为当时全国手工造纸产量之冠。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两次来马村乡石堰村,同槽户石国梁(著名槽户石子清长子)等,共同研制书画纸,提高了夹江书画纸质量,制造出了著名的“大千书画纸”,得到近现代中国著名书画家们的高度评价。于是,夹江书画纸便以“大千书画纸”名之,与安徽宣纸同被誉为“中国有宣、夹二纸,堪称二宝。” 中国书画纸之乡--夹江。南临乐山大佛,西傍峨眉山,物华天宝,风光秀美。夹江县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川省乐山市北大门。也是闻名全国的中国西部瓷都、全国健身秧歌之乡、全国武术之乡、全国绿化先进县。其竹纸制作技艺与夹江年画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江县是一个特色经济鲜明、民营经济活跃、劳务经济富民的县。 夹江手工造纸始于唐,继于宋,兴于明,盛于清,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素以质量佳、技术精、品种多、宜书宜画、历史悠久而载誉巴蜀。康乾时期,更成为“贡纸”和“文闱卷纸”。抗战时期,夹江手工造纸生产达到鼎盛,年产量约8千余吨,居全国之冠。上世纪四十年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先后两次来到夹江马村石堰与纸农石子清共同研制出著名的“蜀笺”、“莲花笺”大风堂专用书画纸。近现代中国著名书画家们也对夹江书画纸予以高度评价、乐于使用,与安徽宣纸同被誉为“中国有宣、夹二纸,堪称二宝”。夹江手工造纸以“保持传统技艺最完整,工艺最精,产量最大”而誉满全国。夹江传统手工造纸技艺曾多次到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展示,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